时间:2025-07-02
聚焦数智赋能,共商风险治理新路径
2025年6月28日上午9时,第六届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年会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智赋能、科学决策与风险治理”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隆重开幕。此次会议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湖北省重大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代表、企业界人士等,共同围绕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我所运营总监刘晨参加了此次盛会。
汲取智慧力量,助力风险治理实践
参加第六届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年会,让我深刻感受到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风险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此次会议汇聚了政、产、学、研多方智慧,既有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又有前沿技术的实践展示,还有跨学科的深度对话,令我受益匪浅。以下结合会议内容,分享几点感悟:
孔祥涛主任在开幕式上指出,当前风险评估工作面临“四个新变化”——党中央更高要求、国际形势剧变、治理效能需求提升、数智技术深度渗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风险治理的核心逻辑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而数智化转型成为关键突破口。
例如,广州市委政法委谢利平调研员分享的“稳评五大举措”,通过数据整合与案例库建设,实现了矛盾风险的早期干预;北京华宇米坤副总展示的AI风险预警系统,则印证了大数据模型在动态监测中的精准性。这些实践启示我们:传统经验必须与技术赋能相结合,才能破解复杂社会风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数智技术的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华中科技大学张毅教授对Deepseek技术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AI大模型虽能提升风险感知效率(如舆情分析、决策模拟),但其算法黑箱、数据偏见也可能衍生新风险。东北财经大学刘德海教授提出的“治理范式转型”恰如其分——技术应用需以伦理框架和制度规范为前提,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
这一点在分组讨论中引发热议。有学者提到某地智慧城市项目因过度依赖算法导致政策偏差的案例,警示我们:数智赋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
三、跨学科协同:破解风险治理的“孤岛效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广科教授强调“风险治理需嵌入城市发展全周期”,这一观点直击当前条块分割的治理痛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詹绍文教授对文旅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治理策略,融合了社会学与工程管理方法;而湖北永业行潘世炳提出的“风险评估前置化”,则体现了第三方视角对政策科学的补充。本次研讨会议中,融汇了法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专家,大家的交流议题让我看到学科交叉的潜力。
这种跨界对话启示我们:风险治理需要打破壁垒,构建“学术-实务-技术”的生态圈。
在分论坛研讨中,来自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及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实务专家围绕评估技术与实践创新,结合典型案例系统探讨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等关键技术环节,分享了跨领域协同评估、风险动态监测预警等前沿方法。大家结合各自的实务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研讨并达成共识:新时代评估工作需兼顾法治化与精细化,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研判相结合,切实提升风险识别的敏感性与防控措施的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制度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参考。
本届年会可以用“规模空前、气象一新、时代感强”来形容,作为参会者,我深刻体会到: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的今天,社会风险治理必须立足“中国之治”,以数智化为翼、以科学决策为基、以多元共治为体。
今后,我将把会议中的前沿观点融入自身研究,同时更关注实务界的真实需求,努力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治理场景中提供更具前瞻性的专业服务。
德州经济开发区董子文化街D区2座
0534-2387577
Copyright © 2015-2016 德州思昂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54656号-1 友情链接:德州市律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