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暑期兼职学生在水上乐园受伤,中介与乐园互相推诿;六旬阿姨在工地摔伤,劳务派遣公司拒绝赔偿……近年来,提供劳务者受害纠纷频发,劳务中介是否需要担责成为争议焦点。本文结合法律规定与真实案例浅析该问题。
一般原则:若中介仅提供信息撮合服务,未介入劳务关系,且无故意隐瞒或虚假陈述,通常不承担责任。此时,接受劳务方与提供劳务方按过错比例分担责任。
例外情形:若中介明知用工方无资质或安全隐患仍介绍劳务,需承担过错责任。例如,中介为无施工资质的包工头介绍工人,工人因缺乏防护受伤,中介可能被追责。
1. 中介是否介入劳务关系
若中介提供给居间服务:仅提供信息,不参与劳务管理,也未参与劳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劳务派遣:若中介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并派遣至用工单位,可能需与用工单位连带担责。例如,某人力公司派遣学生到水上乐园工作,因未提供安全培训被判承担40%责任。
2. 中介的过错程度
中介在介绍劳务过程中存在过错,如资质审查义务:中介需核实用工方资质。例如,出国务工中介因无境外就业资质被判退还费用并赔偿。安全保障义务:若中介收取费用却未提供必要安全措施,可能担责。例如,中介介绍工人到无防护的工地作业,需对事故后果负责。
3. 劳务者自身是否存在过错
若劳务者未遵守安全规范(如未佩戴护具),可能减轻中介或用工方责任。例如,张某因横穿滑梯受伤,自身存在一定过错行为,承担20%责任。
案例1:中介无资质,连带赔偿
张某某通过某劳务公司到工地开电梯,因地面湿滑摔伤。法院认定劳务公司未进行安全教育,且未提供安全环境,需承担次要责任;张阿姨未充分注意安全,承担主要责任。
案例2:劳务派遣中,双方按过错担责
高三毕业生张某某被人力公司派遣至水上乐园,因一人负责两处滑梯导致摔伤。法院判决人力公司(未培训)和乐园(岗位配置不合理)各担40%责任,张芳自担20%。
案例3:境外中介无资质,合同无效
王某支付8万元中介费欲出国务工,中介公司因无境外就业资质被判退还4.5万元。法院强调,中介超出经营范围属无效行为,劳务者未审查资质亦有过错。
1. 签约前核查资质
要求中介出示营业执照,确认其经营范围包含“劳务派遣”或“职业中介”。境外就业需特别审查《境外就业中介许可证》,避免选择“黑中介”。
2. 书面合同明确权责
签订劳务合同时,注明工作内容、报酬、安全保障等条款。若通过中介介绍,可要求中介在合同中注明其义务(如“确保用工方具备资质”)。
3. 事故后及时固定证据
保存工资转账记录、工作证、现场照片等,证明劳务关系存在。就医时保留诊断证明、费用清单,作为索赔依据。
4. 多元维权途径
(1)协商调解:优先与中介、用工方协商,或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纠纷。
(2)诉讼途径:若协商无果,可向法院起诉,主张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参考《民法典》第1179条)。
1. 严格审查用工方资质
避免与无资质的个人或企业合作,尤其是高危行业(如建筑、化工)。留存用工方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复印件,降低法律风险。
2. 完善服务协议条款
在中介合同中明确“仅提供信息服务,不承担用工风险”,并提示劳务者与用工方签订书面协议。若涉及劳务派遣,需与用工单位约定安全管理责任,避免连带责任。
3.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为劳务者投保意外险,降低突发事故的赔偿压力。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协助用工方完善防护措施。
劳务中介的责任认定并非“一刀切”,其核心在于是否存在过错。对于劳务者而言,谨慎选择中介、留存证据是维权关键;对于中介机构,合规经营、完善风控才能避免法律纠纷。唯有明确权责边界,才能构建更健康的劳务市场环境。
(注:本文案例均来自公开裁判文书,法律适用以个案为准。如需专业咨询,请联系律师。)
法律法规:《民法典》第961条、第1192条
德州经济开发区董子文化街D区2座
0534-2387577
Copyright © 2015-2016 德州思昂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54656号-1 友情链接:德州市律师协会